“自恋”,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,充斥朋友圈的各种自拍晒图,都
体现了现代人或多或少的自恋心理。但这是人们的正常行为,属于正常的心
理诉求。而这里我们说的“自恋型人格障碍”则是一种心理病。
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,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群,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嫉妒
无法忍受身边人比自己强。他们通常表现为:
1.讨厌被批评,收到批评时常表现为愤怒、羞愧或感到耻辱,但不一定
会当即表露出来。
2.夸大自己的才能,希望受到特别关注,认为自己应享有特权。
3.喜欢被赞美,对于被他人赞美和自我赞美有着无穷的乐趣
4.以自我为中心,喜欢支使他人,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
5.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,缺乏同情心,具有很强烈的嫉妒心,同
时也相信别人嫉妒自己
6.情绪“忽冷忽热”,周围人常常不理解他们的“热”从何来,又为什
么会变得那么冷漠
自恋型人格障碍之所以会有上述表现,是因为他们除了自己,对外界一
切事物都漠不关心,但是他们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,从而达到心理的满足。
所以,自恋型人格障碍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一面。
事实上,正常人也存在“自恋”心理,只是程度不同。正常人在与人相处时,
虽然也会把自己的理想、喜好等投射到他人身上,但仍能够意识到他人是
个独立的个体,有着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欲望和需要,非常清楚自己和他人是
有区别的
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没有这样的意识,简单来说,就是“你我不分
他我不分”。而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,很可能是患者早年曾受过人际关系的
创伤,比如:父母长期分离、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
于溺爱,等等。这些经历导致患者觉得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,才是可
靠的,而且是理所应当的。
20世纪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海因茨·科胡特,针对自恋型人格做过深入
研究。在他看来,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患者的婴儿时期。按照
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人的研究,自恋型人格障碍大约形成于1.5岁到3
岁之间。
科胡特认为,每个人在婴儿期都具有自体自恋、夸大倾向,例如婴儿
稍稍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。当婴儿的要求得到满足时,就会获得快乐;如
要求没有得到满足,则会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、无法实现而暴怒。
一般情况下,这种不被满足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的,但如果养育者,即
心母是长期这样对待婴儿,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
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,那么婴儿将会对外界失望,婴儿的大脑就会
据实际情况放弃正常的“养育一被养育”的循环回路构成,而以自体幻想
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“自恋”的需要。这样的幻想将会阻碍婴儿了解正常
恋的现实性,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,从而形成独有和过分的自恋,即
成自恋型人格障碍。
这样的心理学才靠谱
那么,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?
首先,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要自己放弃“自我中心观”。患者可以
请一位监督者,一旦患者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,监督者便给予警告和提
示,然后督促患者及时改正。
其次,要学会爱别人。患者要明白:想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
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一书中写道:幼儿的爱遵循“我爱因为我被爱
的原则;成熟的爱遵循“我被爱因为我爱”的原则;不成熟的爱认为“我
爱你因为我需要你”;成熟的爱认为“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”。自恋
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、不成熟的爱,因此,要努力加
以改正。
“爱别人”可以从关心别人做起。例如,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
问候,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;别人遇到困难,也能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。
坚持做下去,自然可以收获他人更多的爱,并且减轻自己的自恋型人格
障碍。
|